加强非遗保护,提升文化软实力

  • 2012-06-27 15:39:59
  • 阅读:1630
  • 安庆市文化馆
6月9日是第七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围绕“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这个主题,潜山县文化馆、潜山县非遗保护中心开展“非遗法”宣传及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隆重庆祝“文化遗产日”。近年来潜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主管部门积极稳步推进,潜山县非遗普查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县已拥有国家级名录1项、省级名录7项、市级名录7项、县级名录23项,非遗普查建档项目200余项。省级传承人10人、市级传承人16人。这些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为丰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内涵,打造潜山文化大县、强县,增强潜山影响力,提升潜山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了积极作用。
普查工作扎实有效。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县参加普查人员215人,深入185个村 (居),走访了民间艺人200多人,调查项目1100个,记录文本100多万字,拍摄照片3千余张,全面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总结和资料汇编任务,编辑出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全面掌握了每个项目从业人员的数量、分布状况、项目生存环境、传承现状等,并对主要传承人进行了详细的登记造册,为积极抢救、保护、传承、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申报工作硕果累累。从2006年起,潜山县一手抓普查,一手抓申报,几年来,既摸清了家底,又建立了名录体系。2006年《孔雀东南飞》传说等3个项目成功入选第一批省级非遗名录;2007年桑皮纸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2008年《王河舒席》等3个项目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遗名录,2010年《木偶戏》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经文化馆推荐申报,10人被认定为省级项目传承人,16人被认定为市级非遗传承人。 
宣传工作影响广泛。为扩大“非遗”保护的社会影响,潜山县文广局与多家媒体通力合作,借助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通过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栏、设立网站等手段,开展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潜山县文化馆编辑出版了《潜山歌曲选》。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安庆电视台、中国文化报、安徽日报、安徽文化工作、安徽群众文化、安庆日报等多次介绍了潜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传统及重大节日举办“非遗”项目展览、展演等活动,先后组织皖镇民俗风情园开园仪式上的民俗表演,建国60周年全县文艺调演非遗展演活动,在安徽省首届铜陵民俗文化节上“潜山弹腔二进宫”的展演获得一致好评,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周活动中,我县选送5个节目参加展演活动,东关社区表演的《龙舞庆丰年》、大园社区表演的《莲湘花篮》、彰发山社区表演的《天柱威风锣鼓》、五庙木偶戏剧团表演的《送绫罗》、五庙弹腔班社表演的《二进宫》分别参加开幕式、闭幕式及第三场的演出,历时三天我县共有284人次参加活动,县文化馆荣获优秀组织奖。在第二届中国安徽民俗文化节上我县国家级非遗项目桑皮纸、省级非遗项目痘姆陶器,应邀参加展示,中外客商纷纷订购。特别是在天柱山申世迎检欢迎欢送仪式上的民俗表演,文化馆组织708人次,分别在三祖寺广场、七仙女大酒店、天柱国际大酒店。分9个方阵,用传统文化方式欢迎欢送联合国教科文专家,受到市、县领导的一致好评。为广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为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潜山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并在全市率先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文化馆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同时,针对性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有效开发利用,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该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对 “桑皮纸制作”、“王河舒席”、“痘姆陶器”等一批生产性项目重点进行引导,帮助其走向市场,逐步使其步入产业化发展轨道。
“非遗”保护传承研究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首先是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其次是加大经费投入,强化政策保障。潜山县政府坚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宣传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实行统一筹划,统一部署,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并逐年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用于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收集整理、研究、宣传、保护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先后争取经费投入20余万元,用于保护中心购置照相机、摄像机、微机、打印机等“非遗”普查、申报和数据库建立所需的先进设备,有力地保证了全县“非遗”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再次是加强专业培训,提高队伍素质。文广局专门安排专业干部在全系统继续教育培训班上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知识,还组织专业干部撰写非遗保护方面的研讨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谈人文史料的征集保护》、《由桑皮纸破解故宫修复解难题说起》、《舒席手工制作技艺应加以保护》、《浅谈桑皮纸手工制作技艺保护传承与发展》、《孔雀为何东南飞》等十五篇论文分别在《安徽文化工作》、《安徽文物工作》、《安徽群众文化》、及《安徽地方志》、《国风》等刊物发表。《程长庚故乡的弹腔》、《梦见周边全是制纸作坊》记桑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同焰,分别发表于《江淮》、《中国文化报》,长达一万字的《皖西南桑皮纸发展综述》被中国非遗网收录,这些研究性文章有力地推动了该县非遗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与此同时,县文广局还经常邀请国家、省、市有关专家和老艺人授课,现场指导工作。著名学者非遗保护专家杨义、南京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莫利锋、安徽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朱万曙,文化部非遗专家组成员、省手工制作技艺评审组组长樊嘉绿等多次来潜山县调研,对我县非遗保护与申报工作予以充分肯定。最后是加强传承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县政府和文化部门一方面积极鼓励、资助或推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市级、省级有关展演、比赛,多渠道培育市场,积极拓展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对代表性传承人,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每年春节县非遗保护中心都要组织传承人慰问活动,今年县文化馆承办了全省群文系统美术干部培训班,来自全省16个市35名书画家聚集潜山天柱山写生创作,县文化馆将桑皮纸作为礼品赠送,6月15日将在安徽画廊举办桑皮纸精品书画展。同时,争取国家资金30万元,对桑皮纸传统技艺所涉及的相关设施、器物、工具等进行修复,全面完整的保护传统桑皮纸手工制作技艺、原材料、辅料、配方及工艺流程。全面、完整地重置复原桑皮纸制作技艺的全部工艺装备和器具,为后续保护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积极鼓励民族民间艺人带徒授艺,今年计划培训桑皮纸县级传承人18名,每名省级传承人带徒6名,考核合格后给予每人3000元的奖励。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培养青少年兴趣,使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                  
 
                                                                                                                                 (潜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郑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