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终极目标:充分共享、惠及百姓

  • 2013-04-10 14:53:45
  • 阅读:1477
  • 安庆市文化馆
夯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之基
资源建设不是最终目的,合理利用资源让社会资源和区域资源充分共享、惠及百姓,才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关系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局。“十一五”期间,我国基本完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设施建设。但是,在一些老区、边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建设与共享、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投入不均衡、配置不合理
“十一五”期间,中央投入39.48亿元补助全国2.67万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84个,文化馆(艺术馆)3264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0118个,村文化室20余万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全部覆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83万个服务点、覆盖全国90%的行政村,“农家书屋”建成40万家、覆盖全国50%的行政村,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放映达800万场电影。数据表明,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资源建设和共享等方面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建设资金投入不均衡、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路径单一共享不充分、满足群众需求不到位,即为问题之一。目前,我国中央财政用于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基本处于“一刀切”的状况,对于自然条件恶劣、产业结构单一、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的地区并没有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与侧重。在资源建设方面的投入,地方各级政府配套资金跟不上,个别地区为了出成果、出政绩将大部分财力投入到经济基础好、文化事业相对发达的县市,投入具有盈利能力的艺术团体及表演场所,对县级以下乡、镇、村投入比重偏低,使基础薄弱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在前进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配套设施跟不上。例如,广播电视光纤入户、数字信号转载、新媒体应用等技术滞后阻碍了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基层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落后,地方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与利用。农民对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活动需求强烈,但这种文化服务存在分散性、流动性、地域性等特点,国家提供的公共网络信息资源和广播电视等现代化信息服务利用率和覆盖率偏低造成资源共享不充分。
此外,服务内容匮乏,文化艺术精品稀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以鄂西地区一个40多万人口的县为例,2600平方米的县图书馆藏书量仅8万册左右,电子阅览室计算机不足30台。国家“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每年用于每个“农家书屋”图书更新专项费用2000元,设施维护、设备保养、管理人员工资都需地方财政自行解决,导致部分乡村“农家书屋”书籍更新速度慢、书籍种类单一、数字化资源建设滞后。全国已组建农村电影数字院线218条,有数字放映队28730支,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文化服务目标,但影片内容相对单一。在广播电视方面,地方县级电视台基本上靠转播中央电视台和省台节目为主,每天自制节目不足三小时。有些文艺创作者为了经济效益迎合一部分观众,在影视剧创作和群众文艺活动演出等方面显露“庸俗、低俗、媚俗”的趋势。
公共文化服务专职人员工资待遇低,管理人才流失严重,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缺失,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例如,我国是世界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很多宝贵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和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很多县级文物得不到及时保护和修缮,或者缺乏高科技专业知识和手段进行维护,面临着损毁和消亡的危机。这一状况亟须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机制创新加以扭转。
拓展多元化发展渠道
资源建设不是最终目的,合理利用资源让社会资源和区域资源充分共享、惠及百姓,才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在整体战略部署中,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扶持是一个奠定基础、做好铺垫的过程。地方政府要想真正建立起丰富的资源和完备的共享机制,还应该根据自身的地方特色,做好服务内容创新和运行方式创新,拓展多元化的发展渠道。
根据发达国家经验,要满足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经费通常占政府财政支出的1%。我国即使是在文化事业不断蓬勃发展的“十一五”期间,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才基本维持在0.39%~0.41%,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地方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操作层面决定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源建设和共享的质量和效果。对地方政府而言,首先应该打破行政村的概念,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以自然村为单位,建设全方位、立体化、数字化的社会文化资源,逐步实现高科技、全覆盖、高效率的共享方式,强化地方政府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方面的职能和责任,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域差距,实现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源建设和共享协调发展。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源建设过程管理和共享效果监控是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关键。近几年,国家自上而下实施了多项惠民工程,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中,四川乐山市沐川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8.5%。2007年,沐川县全面实施“农家书屋”工程,采取政府扶持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书籍、书架、音像制品等物资,实现村村都有“农家书屋”的目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通过互联网、卫星宽带传输以及光盘传输等手段,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全国范围共享。以成绩比较突出的山东省为例,该省17个市、140个县支中心全部达到国家要求;为农民群众建设的“山东新农村网上图书馆”,提供农业科技方面的电子图书15000多种,涉农电子期刊1500多种;在国家电影放映工程中,山东全省已批准建立5条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成立2250多个农村电影放映队,覆盖农村放映点45100余个。
在未来发展中,地方政府应该逐步建立健全资源建设的管理标准与资源共享效果的评估体系,兼顾效率和公平,接受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评判并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绩效考核相挂钩,逐步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
深度挖掘民间艺术资源,注重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基层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也是重要方面。资源共享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免费开放,我国在近五年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二阶段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实施的各项文化扶持工程;第三阶段是通过互联网、广电网、电信网的三网融合共享数字化优质资源。从本质上说,三网融合是传播领域的一种技术进步,实现了一个平台、多个终端接收的设想,具有整合性、便利性、跨地域性等特点,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源共享起到促进作用。在资源共享方面应该探索地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同时发挥广播电视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鼓励地方开办面向基层的报纸、频率、频道和网站,加大力度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资源共享。深度挖掘保护民间艺术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文化创意产业链引入农村。
重在引领和弘扬
文化传播和艺术创作不仅要满足群众的需求,更要引领基层群众的文化品位,以科技下乡、“文化大院”、优秀民间艺术传承为媒介,保护民间文艺作品,繁荣农村大舞台。资源免费开放保障了广大基层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但由于基层和农村地区大部分群众文化水平有限、自身需求度不高,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认知标准也和大城市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重在引领和弘扬,要具有一定高度和前瞻性,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艺术格调和制作水准,创作更多贴近基层群众的作品。
根据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现状,做好资源建设和共享的前提是要做好四支队伍的建设:首先是基层文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村文化理论研究和文化运营管理及服务研究,做好顶层设计和监督评估;二是基层文化创作人才队伍建设,挖掘和优化民间资源,面对基层群众创作一批健康向上“接地气”的艺术作品;三是面向农村的表演人才队伍建设,致力于塑造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的21世纪“新农民”形象;四是基层自发组织的民间文艺团体队伍建设,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凝聚人心,提升自我服务能力。
此外,还应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发挥继续教育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源建设与共享的重要作用。继续教育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分支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源建设和共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互联网开展基层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国家重点大学可以针对基层农村制作一些内容涵盖现代农业发展、经济、科技、农业生产、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等实用性强的网络精品课程。通过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和移动终端课程开发,提升继续教育服务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能力,将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面向基层开放共享。
2013年2月4日 来源:瞭望 作者:高福安 李文宁